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这账怎么算才清楚

期货开户 (7) 3天前

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这账怎么算才清楚_https://m.15771688.com_期货开户_第1张

聊到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是有点糊涂的。脑子里有个大概的数字,但真要细抠起来,就容易被各种名目搞晕。有些平台,把年化利率拆成天数,或者再加点别的服务费、管理费什么的,最后算出来的月息,跟一开始宣传的,感觉就不太一样了。

月息到底是怎么个说法?

说实话,这行里“月息”这个说法,有时候就是个模糊的界限。最直接的,比如借一万块钱,说月息3%,那就是每个月要还10000 3% = 300块的利息。听着好像不多,对吧?但问题就在于,这个3%是怎么来的。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上限来的,还是已经加了乱七八糟的东西?

我见过很多客户,他们拿到的合同,上面写着“日息万分之X”。算成月息,可能就是万分之X乘以30天。但有时候,这个“万分之X”里面,就包含了所谓的手续费或者撮合费,甚至还有“服务费”。你如果只看“月息”这几个字,就觉得是3%,那真是掉坑里了。

还有些情况,他们会把“综合费率”和“利息”混在一起说。比如,号称“月息1.5%”,但合同里会写得明明白白,这个1.5%里,“利息是1%”,剩下0.5%是“风险金”、“管理费”什么的。名义上的月息不高,但你实际掏出来的钱,就不是那个“1.5%”那么简单了。

为什么会扯到年化利率?

其实,从专业角度讲,或者说从合规角度讲,谈论借贷的成本,最清晰的还是看年化利率。国家对于借贷利率是有明确上限的,比如我们常说的,24%年化是受法律保护的,超过这个,就有点危险了。但如果说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很多人习惯性就按月来算,忽略了它放大到全年是多少。

我经常跟人解释,你一个月1%的利息,听着好像比2.5%低不少,对吧?但1%的月息,换算成年化就是12%。而2.5%的月息,那就是30%的年化了。这中间的差距,可不是一点半点。尤其是一些短期借款,虽然单月利息看起来不高,但如果借的时间长了,累积的利息就非常可观了。

我们当时在做业务的时候,也接触过一些平台,他们会玩一些“分期还款”的把戏。你借一笔钱,说好月息多少,但如果选择分期还款,每月还的金额里,除了本金利息,还会被拆解成不同的费用,有些费用名义上不是利息,但实际上也是借贷成本的一部分,只不过换了个说法。

实际案例中的“月息陷阱”

我记得有个朋友,急着用钱,找到一个“小额贷款”。对方说,月息只要1.8%。听着比银行的信用贷还低,就赶紧借了。结果,还款的时候发现,除了1.8%的利息,还有“账户管理费”、“担保费”、“服务费”,加起来,每个月实际的扣款,远不止1.8%那么多。他当时也没细看合同,就觉得“月息1.8%”应该就1.8%,结果吃了大亏。

还有一种情况,是那种“快速放款”的,号称“当天放款,随借随还”。这种产品,一旦利息算高了,又没有严格的还款规划,很容易陷入“以贷养贷”的恶性循环。你为了还这个月的利息,再去借下一笔,然后利息越滚越大。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这时候已经不是个数字问题,而是个无底洞。

我接触的客户里,有不少是因为对借贷成本计算不清,最终导致还款困难。有些是前期就被高额的“包装费”或者“保证金”给套牢了,还有些是后期不断增加的“逾期费用”、“违约金”,把最初那点“月息”一下子推高到吓人的地步。

如何看穿“高利贷月利息”的迷雾

要弄明白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,拿到借款合同,把所有明明白白写着的“费用”都加起来,然后换算成年化利率。如果对方告诉你,这笔钱,一年下来,实际支付的总成本,占本金的比例超过24%,那么就要特别警惕了。

别光听对方怎么说,得看合同。合同里对利息、费用、还款方式,有没有写清楚?有没有一些模糊不清的“解释性条款”?我以前就遇到过,合同里用很大篇幅写了各种“服务”,但真正到计算利息的时候,那些服务费和服务费的“服务费”一项项加起来,就非常吓人了。

还有,就是要注意“利滚利”。如果借款合同里,逾期后,逾期利息也按照一定比例计算,甚至这个比例比正常的月息还要高,那风险就更大了。这种情况下,本来以为是点利息,但一旦出现逾期,利息的增长速度会非常惊人。

经验之谈:何时该停下脚步

说实话,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些不顺。早些年,也接触过一些“机会”,看起来回报率很高,但算下来,里面的借贷成本,其实非常惊人。我当时以为自己能控制得住,结果发现,一旦资金链稍微紧一点,那种高额的月息,就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
所以,我的经验是,当一个借贷产品的高利贷月利息多少,让你觉得难以承受,或者计算不清楚的时候,就应该停下来。更不要去相信那些“包装”得天花乱坠,但实际成本却藏得很深的“项目”。

现在国家对这块的监管也越来越严,很多过去那种“擦边球”的产品,日子也不好过。但即便如此,总有人会想出新的办法来规避。作为借款人,自己心里得有一本明白账,别因为一时的冲动,或者对数字的不敏感,就把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