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林带是什么?一个老股民的那些事儿

期货开户 (8) 5天前

布林带是什么?一个老股民的那些事儿_https://m.15771688.com_期货开户_第1张

很多人一上来就问“什么是布林带”,好像这是什么神秘的咒语。其实,它就是一根指标线,再配合两条上下轨,帮助我们看清市场情绪和可能的转折点。但说实话,很多人用不好它,甚至把这玩意儿当成万能宝典,那可就栽跟头了。

布林带的简单理解

最基础的理解,布林带(Bollinger Bands)就是由一条中轨和两条上下轨组成。中轨一般是20日简单移动平均线,简单点说,就是过去20天收盘价的平均值。两条上下轨呢,是根据中轨加上或减去一定的标准差算出来的。通常标准差的倍数是2。这个标准差,你可以理解成衡量价格波动大小的一个指标,波动越大,上下轨就越宽,反之就越窄。

为什么是20日?这其实是一个经验值,很多交易者发现20日均线在捕捉中短期趋势上比较敏感,而且20个交易日大概相当于一个月的时间,比较符合我们对周期的认知。当然,也有人会根据自己的交易风格调整周期,比如10日、30日,甚至是更长。但20日绝对是最常用的一个。

上下轨的作用,就是告诉你当前价格的“正常”范围。如果价格触碰到上轨,理论上就说明价格可能有点过高了,有回调的可能。反之,触碰到下轨,就可能有点过低了,有反弹的机会。听起来挺简单,对吧?但实际操作起来,远不止这么朴素。

误区一:触碰边界就是买卖信号?

这是最最常见的一个误区。以为价格一碰上轨就该卖,碰下轨就该买。我刚开始接触技术分析那会儿,也这么想。结果呢?没少被“洗”出来,或者被套在山顶。你想啊,如果价格到了上轨就一定会跌,那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做了,市场还有利润空间吗?

事实是,价格在非常强劲的上涨或下跌趋势里,会沿着布林带的上下轨“爬行”。比如,一只股票在持续上涨,它的价格可能就一直顶在或者非常接近上轨,并不会立刻掉下来。这时候你硬要卖,就错过了后续的更大涨幅。反之亦然,下跌趋势中,价格会贴着下轨一路向下,你以为的反弹,可能只是下跌过程中的小插曲。

所以,简单触碰边界,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“警示”,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买卖信号。你需要结合其他的技术指标,比如成交量、MACD、KDJ,甚至是基本面分析,来综合判断。

误区二:布林带收窄就一定有大行情?

另一个常见的说法是,布林带“收口”或者“喇叭口收窄”,预示着将有大行情。这有一定的道理,因为布林带收窄意味着市场波动性变小,多空双方进入胶着状态。一旦一方占据了主导,价格就可能突破收窄的区间,引发一轮趋势。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。

但是,也有一些情况是,布林带收窄了很久,但价格就是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区间里震荡,然后又回到收窄的状态,所谓的“大行情”一直没来,或者来了之后很快又偃旗息鼓。这种“假信号”也很多。比如,市场情绪不明朗,或者重要的宏观消息还没出来,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,布林带自然就收窄了。

我之前在分析一只周期性股票时,就遇到过这种情况。它在触及历史低位后,布林带就开始收窄,我满心期待一个大的反弹。结果呢,布林带收窄了近两个月,价格在中间反复拉锯,直到我耐心耗尽卖出后,它才开始真正的启动。这种经历,让我明白,收窄只是一个“可能”的信号,还需要其他佐证。

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

既然不能简单地看触碰边界或者收窄,那我们怎么用呢?我个人觉得,布林带在判断趋势的强度和识别潜在的“洗盘”或“出货”阶段,会更有用一些。

比如,当价格持续突破上轨,并且中轨也开始向上倾斜,这往往是一个上升趋势的标志。反之,持续跌破下轨,中轨向下倾斜,则是下降趋势。这时,你不应该去试图“抄底”或“逃顶”,而是应该顺着趋势走。

还有一个用法,是看“吞没”形态。如果价格在高位触碰到上轨,然后第二天大幅低开,并且收盘价跌破了前一天的实体,这就是一个 bearish engulfing,常常预示着顶部。反之,在低位,价格触碰到下轨,第二天大幅高开,并且收盘价高于前一天的实体,就是一个 bullish engulfing,可能预示着底部。当然,这也要结合K线形态一起看,布林带只是提供了一个价格的“极端”参照。

我记得在分析一家新上市的科技公司时,它的股价在经历了一轮暴涨后,某天高开触及上轨,当天收盘又大幅回落,形成了一个上影线很长的K线。第二天,股价继续低开,并迅速跌破了中轨。当时成交量也明显放大,这我就判断可能是主力在减持。后来复盘发现,那确实是公司高管在集中减持的信号,后面股价也一路向下,直到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才有所起色。

布林带与“挤压”

“挤压”是布林带的一个重要概念,就是布林带上下轨非常接近,几乎变成一条直线。我通常认为,当布林带出现明显的挤压形态时,价格接下来的波动幅度会相当大。这时候,我就会格外关注,准备寻找突破的方向。

不过,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。挤压之后的突破,有时候会是“假突破”。比如,价格向上突破了布林带,但很快又回落到区间内,甚至跌破了中轨。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观察它是否能守住突破后的位置,或者说,突破是否伴随着成交量的有效放大。

我之前跟踪过一个做消费电子的股票,它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低位横盘后,布林带开始收窄,然后有一天,突然放量向上突破了上轨,并且站稳了。我当时以为是大机会来了,就追进去了。结果呢,第二天股价高开一点就冲高回落,第三天直接低开低走,把前两天的涨幅全吞掉了,而且布林带又回到收窄状态。这让我意识到,仅仅的放量突破是不够的,还需要看后续是否能持续。

组合使用是关键

总而言之,什么是布林带?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交易系统,而是一个观察工具。把它和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结合起来,比如MACD的背离、RSI的超买超卖、成交量的变化,甚至结合量价关系,才能发挥出zuida的作用。

我在实际交易中,很少只依赖布林带。通常我会把它作为大盘趋势和个股波动幅度的参考。比如,当大盘的布林带开始走平或者收窄,我就会收紧仓位,或者转向那些波动性相对可控的个股。而当个股的布林带出现明显的扩张,并且价格沿着轨道运行,我会更倾向于持有,而不是频繁操作。

最后想说,技术分析说到底,是在和人性博弈。布林带只是帮助我们量化一些市场情绪的指标,理解这些指标背后的逻辑,并且不断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看法,才是最重要的。毕竟,市场是活的,不会按照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字来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