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会有超额利差?” 这问题,问出来总感觉有点像是想直接点破市场的“秘密”一样。但其实,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秘密,更多的是经验、判断和对各种细微之处的拿捏。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大家在谈论这个时,总会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某种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”,或者是一种需要高深莫测的技巧才能捕捉到的机会。但实际操作中,它更像是市场玩家们在信息不对称、风险偏好差异以及对未来预期不同等多重博弈下的自然产物。
最直接的原因,我觉得还是不同参与者对资产价值的评估存在分歧。举个例子,同样一支债券,有的人可能看的是它当下票息率,觉得收益还不错;但有的人,可能就会深入研究它的发行方背景、未来现金流预期、甚至宏观经济的走向,从而对它的“真实价值”有更深一层的判断。当一部分人觉得这债券“被低估”了,自然会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,但另一部分人如果觉得它的定价“合理”甚至“偏高”,但又因为其他原因(比如流动性需求、仓位调整等)不得不卖出,那么,一个超额利差的空间就可能因此产生。这种分歧,在股票市场里表现得更淋漓尽致,但即便是在相对“死板”的固收领域,这种认知差异也同样存在,只是表达方式可能更隐晦一些。
而且,这种认知分歧并非总是基于对“价值”的判断。有时候,它仅仅是基于对“风险”的感知。比如,某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,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或经济风险被“过分夸大”了,那么它的收益率可能会被推高,形成一个超额利差。而那些敢于承担这种“被感知”的风险,或者有能力去“对冲”这种风险的投资者,就可能通过买入这类债券来获取高于普遍水平的回报。
这其中还涉及一个“信息不对称”的维度。有些信息,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及时获取,或者能够准确解读。这些信息,一旦被市场消化,往往就会在资产价格上留下一些“痕迹”,而这些痕迹,有时候就体现为超额利差。我见过不少情况,就是因为某个项目的细节披露得不够充分,或者某个政策的影响被市场低估了,导致相关资产的价格出现了一段时间的“错配”,给那些能够抢先一步洞察情况的人提供了获利空间。
再者,超额利差很多时候是市场在进行风险和收益的再平衡。当一项投资被普遍认为是“高风险”的时候,为了吸引投资者,它就必须提供更高的潜在回报,这个“补偿”就是风险溢价,也就是我们说的超额利差。这就像是在一个你不太敢去的地方开一家店,你必须得保证赚的钱比在安全地带开店要多得多,否则谁会冒那个险呢?
而且,这个“风险”的定义也并非单一。除了我们常说的信用风险、市场风险,还有流动性风险、操作风险等等。比如说,一些非公开发行的信托产品,或者是一些结构相对复杂的衍生品,它们的流动性往往不如公开交易的债券或股票,持有它们需要承担更高的流动性溢价,而这种溢价,最终也会体现在其提供的超额利差上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接触到一个做某类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需求。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预期是稳定的,但由于涉及一些跨国操作和当地的法律法规,使得整个融资过程比我们平时接触的要复杂很多,而且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也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验证。最终,为了吸引资金,这个项目给出的融资成本,相比同等信用等级的公开市场融资,确实高出了不少,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,为了补偿复杂性、政策性和执行风险而形成的超额利差。
有时候,这种再平衡也是源于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。比如,当一个市场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,或者某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出现大的调整时,原有的风险定价体系可能会失效。这时候,市场会有一个“学习”和“适应”的过程,而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资产的定价就可能出现短暂的失衡,从而产生超额利差。
当然,不能忽略流动性因素。在某些情况下,超额利差的出现,仅仅是因为市场对某一类资产的流动性要求支付了溢价。想象一下,如果你持有一笔非常难以变现的资产,即使它理论上的回报很高,但如果你急需用钱,你也愿意折价卖掉,对吧?反过来,如果有人愿意支付一个溢价来换取更容易变现的资产,那么,在它们之间就可能存在一个超额利差。这更多的是一种“时间价值”和“变现便利性”的考量。
而且,超额利差也常常是套利机会的温床。当市场存在一些定价上的“不效率”,或者不同市场之间存在价格差异时,有能力且有资本的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操作。比如,在期现套利中,如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价差超过了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,就存在套利空间,而这个价差,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额利差。这些套利行为,反过来又会推动市场价格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回归。
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商品期货的对冲操作,当时的逻辑就是通过分析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之间的价差,结合仓储成本、融资成本以及市场供需预期,来构建一个能够锁定超额利差的组合。这种操作,对市场细节的把握要求非常高,稍有不慎,预期的利差就可能被交易成本或者市场波动给吞噬掉,甚至变成亏损。
即便是在我们现在做的一些跨境投融资业务中,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。比如,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,对于某些资产的交易规则、税收政策以及融资成本存在差异,这些差异有时就会累积成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超额利差。但要捕捉这些机会,往往需要深入理解当地的法律框架和市场习惯,并且要有高效的执行能力。
最后,我觉得超额利差的背后,也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风险管理和定价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的过程。任何一项投资,都必然伴随着风险。如何去衡量、去定价、去管理这些风险,是所有专业投资者都在做的事情。而超额利差,就是对那些被认为“额外”承担的风险所支付的“额外”报酬。
有时候,市场对某种风险的定价可能不那么精准,或者说,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周期性变化。在某些时期,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可能较低,对任何一丝风险都显得格外谨慎,这时候,为了促成交易,超额利差的幅度就会被放大。反之,在市场情绪高涨、风险偏好普遍上升的时期,即使是一些固有风险较高的资产,其超额利差也可能被压缩。
我们内部在评估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时,除了考虑项目自身的现金流和回报率,还会重点评估它的风险敞口,并结合我们自己作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,来确定一个我们能够接受的“超额利差”。这个过程,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校准市场定价与我们自身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。一旦这个利差不足以覆盖我们认为需要补偿的风险,我们就会选择放弃,或者尝试去寻找降低风险的办法。
所以,与其说超额利差是一种神奇的套利工具,不如说它是市场在复杂环境中,对风险、价值、流动性以及参与者认知差异进行多维度权衡后,所自然浮现出的一种价格表现。理解了这一点,很多事情的逻辑就清晰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