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银行刚兑”,这两个字在金融圈里,尤其是在做理财业务的我们,可以说是又熟悉又敏感。熟悉,是因为它曾经是我们工作的“护身符”,是客户买单的“定心丸”;敏感,是因为它背后牵扯的风险、责任,以及那些模糊不清的界限,总让人提心吊胆。
简单来说,什么是银行刚兑?很多人会理解成“银行保证本金安全,收益也包了”。听上去挺简单,但实际操作起来,水可深着呢。我刚入行的时候,那会儿理财产品不像现在这么五花八门,大多的结构也比较简单,很多客户直接就认一个“银行”牌子,觉得只要是银行卖的,那就一定靠谱,不会亏。那时候,我们确实也更容易跟客户打包票说“放心买,没事的”。这倒不是说我们故意误导,而是行业潜规则、监管尺度、产品设计,种种因素都指向一个事实:银行就是那个兜底的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刚兑”这种现象?我个人理解,这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。早些年,老百姓的理财意识刚起步,风险承受能力普遍不高,而银行作为最受信赖的金融机构,承担着教育市场、引导消费的责任。在这种背景下,很多理财产品,特别是银行自营的理财,其设计逻辑就带有明显的“保本保息”倾向。哪怕产品说明书里写得再花哨,什么“挂钩”、“浮动”,但一旦出了什么幺蛾子,银行往往会选择兑付,哪怕自己吃点亏。这既是维护声誉,也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,一种无奈但又被普遍接受的做法。
我们当时卖过一些信托计划的银行代销产品,产品说明书里关于风险提示的部分,写得密密麻麻,各种不确定性都说了。但客户看都不看,就一句:“这是你们银行代销的,有问题你们银行负责吧?”。那时候,我们销售人员的KPI里,除了销售额,可能还要加上一项“客户投诉率”。为了不被投诉,为了保住自己的奖金和声誉,即使心里清楚产品有风险,但遇到客户坚持“刚兑”的诉求,往往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去安抚,甚至变相承诺。这种“只要是银行卖的,银行就得负责”的心态,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,套在了银行身上,也套在了我们销售人员身上。
而且,那时候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声誉管理也非常重视。一旦某个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违约,不仅影响该银行自身,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,导致整个市场的信心崩塌。所以,即便有些产品设计上确实存在隐患,监管机构也倾向于鼓励银行“刚性兑付”,以维护金融稳定。
我记得有个客户,一位退休的老大爷,攒了大半辈子钱,就想找个稳赚不赔的。当时正好有一款挂钩海外股票的银行理财,收益率比同期存款高不少。大爷看了产品介绍,觉得风险有点高,但一听我们说“这是银行的理财,就算股票跌了,银行也会想办法给你兑付”,他立马就心动了,把积蓄全投进去了。结果,那款产品当年碰上全球金融危机,挂钩的股票一路下跌,产品净值跌得厉害。按理说,按照产品说明,他是要承担一部分亏损的。但是,大爷找到我们,态度很坚决:“你们说的,银行负责!现在跌了,你们得赔我!”。当时我们领导也犯难,一方面是产品合同,另一方面是客户的“刚兑”期待,再加上客户可能采取的极端行为(比如去监管部门投诉,甚至围堵银行门口),最终,银行还是选择了兑付,差额部分由银行自己弥补。虽然这笔账是银行买单,但说实话,那段时间,我们销售人员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,感觉像是在玩一场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游戏。
还有一次,我们代销的一款信托产品,底层资产是房地产项目,结果项目因为开发商资金链断裂,出现逾期。客户知道后,闹得非常凶。我们当初销售时,虽然也做了风险提示,但客户依然抱着“银行代销,银行兜底”的心态。最后,银行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不得不先行垫付了大部分本金,后续再去追究信托公司和开发商的责任。这种事情多了,银行内部对“刚兑”的讨论就更加激烈,大家都在想,这样下去,银行的风险窟窿什么时候才能填上?
直到近些年,情况才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。监管层越来越强调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”的原则,各种规范性文件纷纷出台,核心就是要把理财产品和银行自身的核心负债区分开,要求银行打破“刚性兑付”。这个过程,对我们一线销售人员来说,简直是一场“阵痛”。
刚开始,客户听到“打破刚兑”的概念,很多都觉得难以接受。他们会问:“那我的钱怎么办?万一亏了谁负责?”。我们就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释,去引导客户理解产品风险,去告诉他们,过去那种“保本保收益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现在的理财产品,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。这不仅仅是销售技巧的转变,更是我们对产品理解、对风险认知的一个重塑过程。
比如,现在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会明确分为R1到R5五个风险等级,对应不同的风险程度和投资策略。我们必须确保客户在buy前,清楚自己buy的是哪个风险等级的产品,并且了解该等级产品可能面临的zuida损失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坚持让客户做风险评估,并把评估结果和buy产品风险等级进行匹配。一旦客户坚持buy远超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,我们会明确告知其风险,甚至拒绝销售。这种改变,虽然让销售难度增加了,但从长远来看,对客户负责,对银行负责,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,都是有益的。
现在,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“包赚不赔”这样的宣传语了。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,风险提示也更加充分。客户buy理财产品,更多的是基于对产品本身的理解,对市场趋势的判断,以及对银行的信任,而不是寄希望于银行“兜底”。
当然,这种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在实际操作中,仍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。比如,某个产品因为市场波动,短期净值大幅下跌,客户情绪非常激动,还是会有人来找当初的销售人员理论。这个时候,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承诺“没事的”,而是要耐心解释产品净值波动的原因,引导客户理性看待短期风险,并结合他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,提供相应的建议。甚至,如果情况允许,我们会建议他赎回,或者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调整。
总而言之,什么是银行刚兑?它曾经是过去那个特殊时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一种“默契”和“惯性”,但现在,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监管的完善,这种“刚兑”的模式正在被逐渐打破。作为银行从业者,我们更要适应这种变化,将风险管理和客户利益放在首位,真正做到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”。这不仅是合规的要求,也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,对社会负责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