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空”是什么梗?聊聊内容创作里的“空”与“实”

美国道指 (4) 3天前

“空”是什么梗?聊聊内容创作里的“空”与“实”_https://m.15771688.com_美国道指_第1张

最近总有人问我,“空”到底是个什么梗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背后牵扯到的,其实是内容创作,尤其是咱们这行里,一个很微妙也很关键的点。很多人一听“空”,就觉得是没东西,是敷衍,是“水”,但这不完全对。我感觉,很多时候咱们把“空”想得太片面了,也因此错过了不少机会。

“空”不是什么都没有,是“意在言外”

我刚入行那会儿,老板就老说我写的东西“太实”,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信息都塞进去,像个说明书,读起来累人。那时候我就琢磨,什么叫“空”?后来慢慢摸索,才有点体会。“空”,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“空无一物”,而是懂得留白,懂得让读者自己去填充,去联想。你看那些爆款的文案,或者朋友圈里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,很多都不是把道理讲透了,而是点到为止,留下一点空间。

举个例子,你写一个产品的功能,直接列一二三四,那叫“实”。但如果你换个说法,比如,“用了它,你就能……”,然后留下一句“你懂的”,或者配上一张模糊但意味深长的图,让大家自己去猜那个“你懂的”具体是什么,这就有“空”的味道了。读者会因为好奇,因为参与感,而把自己的想象力放进去,结果反而觉得这个产品很有意思,很有味道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做一个活动,主题是“失物招领”。我当时想,直接写“丢失XXX,请contact”,那就太没意思了。后来我学着“空”一点,就只放了一张模糊的站台照片,上面写着:“等一个人,也等你回家”。配文也很简单:“或许,你也在等”。结果呢?很多人转发,很多人评论,都在猜测这“一个人”是谁,这“家”又是什么。活动的数据反而比我们预期的要好,因为这种“空”,激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和互动。

“空”的陷阱:小心变成“虚无”

当然,“空”也得有个度,一旦用力过猛,就容易变成“虚无”,变成真的“没东西”。我见过不少文章,标题党很厉害,结果点进去一看,全是废话,或者车轱辘话来回说,就是不给实质性的内容。这种“空”,只会让读者觉得被欺骗,然后直接关掉,再也不来。这就是我说的,要注意“空”和“虚”的边界。

“空”是要给读者想象的空间,而不是剥夺读者的信息获取权。好的“空”,是建立在“实”的基础上的,它是在你已经提供了足够信息和背景后,再适当的留白。比如,你说一个科技产品有多牛,列了核心技术、性能参数,最后再加一句,“未来的体验,等你来解锁”。这里的“解锁”,就是一种“空”,它建立在你前面所有“实”的铺垫之上,读者因为了解了产品,才对这个“解锁”充满期待。

我曾经试过一次,写一篇关于某个新兴行业的分析报告,本来想写得“空”一点,给读者留点想象空间,结果写到最后,很多关键的数据和趋势分析都模糊带过了,只说“行业前景广阔”,“潜力无限”。结果反馈回来,大家说看不懂,不知道具体好在哪儿,潜力又体现在哪儿。这次失败让我明白,没有“实”的支撑,“空”就只是空中楼阁,根本站不住脚。

怎么把握“空”与“实”的平衡?

那么,到底该怎么把握这个“空”与“实”的平衡呢?我觉得,首先得明确你的目标读者和内容目的。如果你的内容是为了普及知识,传递信息,那“实”就得占主导,但也要适时加入一些引导性的问句,或者有趣的案例,让信息不那么枯燥。

如果是为了引起共鸣,引发讨论,或者传递某种情感,那“空”就可以多用一些。但即便如此,也要有那么一两个“锚点”,让读者知道你大概在说什么,不至于完全找不到方向。我的经验是,多看看那些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是怎么做的,他们是怎么在信息和情感之间游走的。

还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,就是多尝试。有时候,你觉得“空”得刚刚好,读者反而觉得“空”得有点多。反之亦然。你写完了,可以多找几个人看看,听听他们的反馈。他们觉得哪里信息量不够?哪里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?通过这些反馈,你慢慢就能摸索出自己的节奏。

“空”背后的逻辑:信任与参与

说到底,“空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“梗”,或者说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,是因为它背后触及了人的心理。当内容让你感觉“被尊重”了,你不需要被喂得饱饱的,你也可以自己去思考,去判断,去参与,这种感觉很好。这种“被信任”的感觉,是建立在作者专业性、内容可靠性之上的。

所以,咱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,“空”是什么梗?我觉得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流行语,而是在内容创作中,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,一种对读者智慧和情感的尊重,一种让信息更有生命力、更有传播力的技巧。关键在于,这个“空”,要有“底”,要能引起读者的“情”,能让大家有“话想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