琢磨“哪个利润率”?这事儿,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

美国道指 (5) 3天前

琢磨“哪个利润率”?这事儿,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_https://m.15771688.com_美国道指_第1张

经常有人问我,“哪个利润率”才能算真正赚钱?这问题听上去挺实在,但往往一说起来,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那种教科书式的“毛利率”、“净利率”,好像套进去公式就万事大吉了。我当年刚入行那会儿,也是这么想的,觉得数据往那一放,高低立见。可干得越久,越觉得这事儿复杂,一个数字背后,牵扯的东西太多,不能光看它表面上好不好看。

拨开迷雾:利润率数字背后的真相

“哪个利润率”?这问题其实是在问,在众多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里,到底哪个最能说明问题。但关键在于,不同行业、不同阶段、不同产品,甚至是同一家公司内部的不同业务线,对“哪个利润率”的侧重点都可能不一样。比如说,我们做消费品生意的时候,初期大家特别看重毛利率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本身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,一个小数点就能决定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。但你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毛利率上,那可能就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信息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个新产品,刚上市的时候毛利率挺漂亮,比同行普遍高出几个点。当时团队里很多人都很兴奋,觉得这产品稳了。结果呢?销售上去后,各种推广费用、渠道费用、退货损失等等,一股脑地都冒出来了。到了年底算账,净利率反而比预期要低不少,甚至还不如那些毛利率看起来没那么突出的竞品。那时候我才意识到,毛利率高,只是一个好的开始,但它不是终点,更不是全部。

所以,当我们问“哪个利润率”的时候,更应该问的是:我们关注的这个“利润率”,它是在哪个环节、哪个维度上体现的?它是否反映了我们业务的真实健康状况?是仅仅是纸面上的好看,还是真的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和持续的盈利能力?这才是我们需要去深入挖掘的。

看透表象:从销售额到最终利润的漫长旅程

从销售的第一个环节开始,到最终利润进账,这中间的路程其实是相当漫长的,也布满了各种“坑”。大家常说的“销售利润率”或者“净利润率”,这已经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扣除,但即使是它,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核算方式,而得出不同的结果。

比如,我们有一款主打性价比的电子产品,早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,投入了大量的营销和渠道建设。你去看它的单品毛利率,可能确实不错,因为我们对供应商有议价能力,原材料成本控制得比较好。但是,如果你只看这个数字,那你是完全看不到它巨大的营销成本、渠道分成,还有售后服务的开销。到了算总账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虽然销售额很高,但实际留下的利润,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“美”。

再举个例子,有些服务型企业,比如咨询公司或者软件开发公司,它们本身的原材料成本几乎为零,所以毛利率通常很高。但它们的核心成本在于人力资源,也就是员工的薪资、培训、福利等等。这时候,如果我们只看毛利率,可能会觉得这行太赚钱了,但实际上,如果管理不好,人力成本超支,或者项目交付延误导致成本上升,那么最终的净利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。

所以,问“哪个利润率”,不如说是要我们去理解,每一个利润率指标背后,都代表了什么?它是否包含了所有相关的成本?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那些影响最终利润的驱动因素?这需要我们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地去分析。

不止于“挣多少”,更在于“怎么挣”:利润的质量

我一直觉得,在思考“哪个利润率”这个问题时,更值得关注的是利润的“质量”。一个高利润率,如果它是通过牺牲客户体验、透支品牌形象、或者承担过高的风险换来的,那这样的利润,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,甚至是有害的。

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电商公司,为了追求极致的“销货成本率”(Cost of Goods Sold Rate),把产品质量压到很低,或者服务环节偷工减料。他们的销售数字看上去增长很快,利润率也好像挺高,但后果是什么?大量的客户投诉,高昂的退货率,以及非常差的用户口碑。这种模式,短期内也许能看到漂亮的数字,但长远来看,就是在挖品牌的坟墓。

我们自己公司在做新业务孵化时,经常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:先看它能不能产生持续的、健康的现金流,而不是上来就追求高毛利率。有时候,我们会故意放慢扩张速度,多投入一些在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上,即使这意味着短期内利润率不会那么亮眼。因为我们相信,健康的利润,应该是业务良性循环的结果,而不是短期刺激下的泡沫。

所以,与其问“哪个利润率”才最好,不如问问我们的利润来源是否健康?它是否建立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?它是否让我们能够持续投入研发、提升服务、最终形成良性循环?

成本结构:决定利润率的关键变量

说到底,利润率的数字,很大程度上是由成本结构决定的。而成本结构,又跟我们选择的商业模式、运营效率、供应链管理等等紧密相关。这就像在经营一家餐厅,你能控制食材成本、人力成本、租金成本,这些直接影响了你的毛利率。但你还需要考虑营销费用、损耗、甚至顾客流失率,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净利润。

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,“哪个利润率”的问题,其实是一个如何优化成本结构的问题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:一个产品的定价看起来不错,毛利率也OK,但就是怎么也赚不到大钱。后来一分析,发现是它的固定成本太高了。比如,我们投资了一家生产型企业,厂房设备折旧、管理人员工资这些固定成本占比较大。一旦市场波动,销量下滑,这些成本就成为沉重的负担,即使产品本身利润率还可以,整体盈利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
因此,理解我们业务的成本结构,区分哪些是变动成本,哪些是固定成本,哪些是可控成本,哪些是非可控成本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只有把这些搞清楚,我们才能找到提升利润率的真正着力点。

利润率的“黄金分割点”:平衡与动态

最后,我想说的是,所谓的“哪个利润率”最理想,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。它更像是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寻找一个“黄金分割点”。这个点,需要结合我们所处的行业周期、市场竞争状况、公司的发展阶段,甚至是宏观经济环境来综合判断。

比如说,在行业发展的早期,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,很多公司可能会接受较低的利润率。而在行业成熟期,竞争激烈,利润率可能会被压缩。而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、品牌优势或者稀缺资源的企业,它们则可能维持更高的利润率。我们公司在投资和评估项目时,就会特别关注这一点,比如对于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服务,我们可能会容忍它在早期有亏损,或者非常低的利润率,只要它能快速积累用户,建立生态。但对于一个传统的制造业项目,我们就会对其利润率有更高的要求。

所以,与其执着于某一个具体的利润率数字,不如理解好利润率背后的逻辑,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去调整我们的策略和目标。重要的是,要始终保持对利润的敏感性,同时也要有能力去分析和管理那些影响利润的各种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