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“研发储备”,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“准备做新东西”,但具体怎么储备,储备什么,储备到什么程度,就有点模糊了。说白了,它不像仓库里的成品,堆在那儿就能看见。更像是种“潜力股”的投资,看的是未来的可能性,以及我们为实现这种可能性,当下做了哪些准备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觉得研发储备就是把团队闲下来的时间,让他们去“研究研究”。听着挺朴素,但后来发现,这事儿远比“研究研究”要复杂得多。很多时候,我们所谓的“研究”,更像是在走一条不确定的路,不知道尽头在哪,也不知道有没有路。所以,纯粹的“想”和“摸索”,如果缺乏方向和规划,很容易变成“原地打转”。
真正的研发储备,得建立在对市场、对技术趋势有一定洞察的基础上。比如说,我们看到某个新兴技术领域正在崛起,我们可能就会去关注它,去了解它的原理,去评估它在未来我们业务中的潜在应用。这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责任,更需要产品、市场甚至战略部门的协同。
前些年,我们部门就因为对某个AI算法的预测判断稍有偏差,导致在某个关键时期错失了一些机会。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算法“理论上可行”,但实际应用中的门槛和成本,我们团队的储备做的还不够充分,不够落地。这个教训很深刻,它让我明白,研发储备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需要有一定“可落地性”的考量,哪怕只是在早期阶段。
那么,具体要储备什么呢?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层面。首先是“技术”。这包括我们对现有技术进行深度挖掘,优化迭代,让它们能支撑更复杂的应用场景;也包括对前沿技术的预研,比如新的算法模型、新的材料、新的交互方式等等。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资源投入,去研究、去验证。
其次是“人才”。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一个有经验、有想法的研发团队,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储备。这不仅指吸引顶尖人才,更重要的是培养现有团队的“前瞻性”和“学习能力”。让团队成员有机会去接触和学习新的技术,去参加行业会议,去参与开源社区的贡献,这些都是在进行人才储备。
还有,就是“知识产权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在预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、创新的方法,甚至是初步的专利。及时地将这些转化为知识产权,不仅是对团队劳动成果的保护,也是为未来可能的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。我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就是鼓励研发人员在预研过程中,多思考“有没有可能申请专利”。
说到储备,很多人会纠结一个问题:储备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?太超前,可能还没等到市场成熟,我们就已经把精力耗尽了;太滞后,又赶不上趟儿。这个“度”是需要不断把握的。
我个人的理解是,研发储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我们要有“前瞻性”,去预判未来三到五年,甚至更长远的可能。但同时,也要保持“连接性”,要和我们现有的业务、现有的技术能力保持一定的contact,能够在我们认为合适的时机,迅速地将储备的技术转化为产品。这就像是种树,我们要提前知道种什么品种的树,未来能长成什么样,但也要考虑现在这片土地适不适合,以及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种活、种好。
举个例子,很多年前,我们公司就曾尝试过在一个非常前沿的交互技术上进行投入。当时这个技术的用户体验还很不成熟,但我们看到了它未来的潜力。于是,我们花了不少资源去做小范围的验证和探索。虽然短期内没有直接转化为商业产品,但这些积累,为后来我们推出某款产品的某个创新功能,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技术基础。如果没有当时的储备,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突破。
当然,研发储备也伴随着风险。毕竟,不是所有的预研都会有成果,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成功商业化。我们必须承认,很多时候,我们投入的资源,可能会“打水漂”。
所以,这就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。我个人的经验是,我们会对不同的储备项目设定不同的“孵化周期”和“评估节点”。对于一些探索性较强的项目,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其“学习价值”和“技术可行性”的验证;而对于一些有明确市场信号的项目,我们则会更关注其“商业潜力”和“产品落地性”。
我们会定期对储备项目进行评审,根据技术进展、市场反馈以及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,来决定是继续投入、调整方向,还是及时止损。这就像是做投资组合,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也不能盲目地分散,而是要有策略地选择和管理。
总而言之,什么是研发储备?在我看来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,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、系统的能力建设。它包含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,对前沿技术的学习,对人才的培养,对知识产权的布局,以及对风险的有效管理。它是一种投资,一种前瞻性的战略部署,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,能够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,并且能够抓住未来的机遇。